電話:+86-028-85677232
+86-13709007849
傳真:+86-028-85677232
網址:http://www.kt1688-18n.com
E-mail:13709007849@163.com
weitoujing@gmail.com
[轉]汽車自動駕駛之激光雷達及其代表廠商分析
來源:本站 瀏覽次數: 時間:2016-05-09 17:01:40
2016-04-09 00:12:00 來源: 搜狐
自動駕駛是很多愛車人士一直關注著的焦點,然而大家知道嗎?汽車自動駕駛離不開激光雷達,用激光雷達看世界,效果好比近視戴上了合適的眼鏡。今天小編就來介紹自動駕駛的“近視眼鏡”——激光雷達。
激光雷達LiDAR的全稱為Light Detectionand Ranging激光探測和測距。其正好與雷達Radar的定義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探測和測距相對應。
激光雷達的原理與雷達原理相似,使用的技術是飛行時間(TOF,Time of Flight)。簡而言之,就是根據激光遇到障礙后的折返時間,計算目標與自己的相對距離。不過據業內人士介紹,激光光束與聲波相比更加聚攏,因此可以準 確測量視場中物體輪廓邊沿與設備間的相對距離,這些輪廓信息組成所謂的點云并繪制出3D環境地圖,精度可達到厘米級別。
接下來就說說研發激光雷達的代表企業:
1、Velodyne
Velodyne是一家硅谷公司。在參加了兩屆DARPA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后,2007年開始專注研究激光雷達,用一款Velodyne 64線進入360°高性能激光雷達領域。于是就有了2011年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灣區測試時,吸引人們目光的“大花盆”。
在今年的CES上,Velodyne 公司借著福特的展臺,展示了他們最新的產品:「Solid-StateHybrid Ultra Puck Auto」激光雷達——像冰球一樣的小圓餅。他們剛剛拿到福特的訂單,為福特供應最新的 Puck Auto。它是 Velodyne 基于第三代自動駕駛平臺打造的,可以看作是現款 VLP-16 的升級款,它采用 32 線配備,掃描范圍可達 200 米,基本能滿足大多數自動駕駛場景所需。
此前Velodyne 有 3 款激光雷達產品,它們可以在機器人、無人機、安防等領域使用,而這次的 Puck Auto「專供」汽車制造商。
因為 Puck Auto 具有「小、輕」的特點,它完全可以整合在后視鏡的位置。目前福特 Fusion 在車頂安裝了 4 個雷達,使用了 Puck Auto 之后,只需要兩個。
2、Ibeo
Ibeo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公司,2000年被傳感器制造商Sick AG收購。2000年至2008年研發了激光掃描技術、并且開始了若干自動駕駛項目的嘗試。公司和歐洲委員會共同研發了十字路口安全的駕駛輔助產品,在全 球范圍售賣。2009年公司脫離Sick AG獨立,2010年和法雷奧合作開始量產可用于汽車的產品ScaLa。
目前已有的Ibeo全自動駕駛測試車上,常用的多點布局組合是miniLUX和LUX兩款產品。
3、Quanergy
Quanergy 是一家成立了三年的公司,在今年的CES上也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:S2。號稱是世界上第一款固態激光雷達。從外觀來看,S3 是個黑色長方體,內部無任何轉動機構。它可以放在手上,大小和 Puck Auto 算是打了個平手。它的參數是8 線,探測范圍為 10 厘米-150 米。
而它的一個特點就是價格特別便宜,此前報道中,他們的 CTO Jeff Owens 說每臺成本在 200 美元。在此次 CES 上,Quanergy 相關負責人向 GeekCar 透露,如果訂貨量是一萬臺,那每部產品成本有望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,但是量產得再等兩年。
如此便宜的價格,Quanergy給出的答案是“相控陣激光雷達技術”。拋去傳統激光雷達昂貴的旋轉部件。用電子掃描代替機械部件,采用集成電路上的小鏡子掃描各個方向,然后輸出車輛周圍的3D圖像。創始人Dr.Louay Eldada對具體技術三緘其口,只表示核心技術是自己的博士研究課題。
最近,福特汽車公司也表示了計劃進一步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研發進程,并將推出搭載Velodyne公司最新傳感器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。
今年該公司將新增20輛Fusion(美版蒙迪歐)混合動力車用于在加利福尼亞州、亞利桑那州和密歇根州完成自動駕駛測試,這也使得其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規模達到30輛,大約是之前的三倍,同時這一數目也領先于其它車企。
福特還為其自動駕駛汽車配備了更先進的激光雷達傳感器,該傳感器由美國Velodyne公司提供,被稱作“固態混合超級冰球”(Solid-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),因尺寸和外形類似冰球而得名。
因此,小編看來,隨著自動駕駛概念的普及,很多廠商從當前的輔助駕駛系統過渡到半自動駕駛和自動駕駛,勢必需要多種視覺與感知技術結合發展。